zèng赠bié别zhèng郑liàn炼fù赴xiāng襄yáng阳--dù杜fǔ甫
róng戎mǎ马jiāo交chí驰jì际,,chái柴mén门lǎo老bìng病shēn身。。
bǎ把jūn君shī诗guò过rì日,,niàn念cǐ此bié别jīng惊shén神。。
dì地kuò阔é峨méi眉wǎn晚,,tiān天gāo高xiàn岘shǒu首chūn春。。
wèi为yú于qí耆jiù旧nèi内,,shì试mì觅xìng姓páng庞rén人。。
译文
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,自己困居柴门,年老又多病。
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捱的时光,想到离别之后的情景而心惊神伤。
暮色沉沉,天地一片广阔,我与您在蜀地作别,您回到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。
希望您回到故乡后,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。
注释
戎马:军马,借指军事、战争。
把:握,执。
岘首山:在襄阳。
耆旧:年高望重的人。
姓庞人:指庞德公,汉末襄阳高士。
《赠别郑炼赴襄阳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该诗首先交代离别的家国背景及个人的孤微身世,再诉说与友人郑炼离别之感伤,最后诗人把时间推向未来,从而寄语友人。这首诗时空并驭,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郑炼的依依惜别之情,亦蕴含他对自身遭际的感喟和对时局国运的殷忧。
杜甫创作该诗当时社会危机四伏,首先是西北一带常有羌、浑、吐蕃等异族侵扰。其次是各地武将叛乱时有发生,蜀中亦受影响。此时杜甫的个人状况也是贫病交加、精神苦闷;其度陇入蜀、弃官漂泊的原因,除却关辅饥荒,政治上倍受排挤以至被彻底边缘化,陷入“边缘情境”才是最主要的。对此,该诗首联“戎马交驰际,柴门老病身”就是最形象的反映。诗人开篇即是倾诉的情感姿态:在这战乱不息的时代里国步多艰,我老杜也是困守柴门既老且衰,别人无官一身轻,我却无官一身病!赠别诗一般会从具体的别时情形写起,杜甫在这里却嗟老叹病恨国运,写法独特。不过,首先交代离别的家国背景及个人的孤微身世,这种“大小相形”的感怀应该含有诗人的遗恨与无奈:此身空老矣,“无补圣明朝”。或者说,还有一些激愤:今我转蓬客西蜀,果真“官应老病休”。杜甫与友人应是同病相怜了,因为郑炼这次远赴襄阳属于罢官归养。正是两人境遇相似,又意趣相投,他们才会以诗传情而缔结深厚友谊,于是便引出该诗颔联:“把君诗过日,念此别惊神。”在潦倒困厄之中,是你的诗歌温暖了我的每一天;想到如今一别,怎不令我心惊神伤欲断肠。这两句在诵读时,句型已有变化,变成了“上三下二”的格式,即“把君诗/过日,念此别/惊神”,这样读起来就有别时哽咽的意味。
诗的颈联“地阔峨眉晚,天高岘首春”是对“别”字的形象化的补充,将“惊神”的感受化作了两个“时空并驭”的镜头。上句的“峨眉”是空间概念,代指送者即诗人所在的蜀地,“晚”是时间概念,一个令人伤感的时分,“地阔”是对空间特点的说明;下句的“岘首”是空间概念,代指行人即郑炼的将往之地襄阳,“春”是时间概念,一个怀人的季节,“天高”也是对空间特点的说明。“地阔”句言别离之际的时空,诗人的感受是:你这一去,让我顿觉蜀地之空阔寂寥、暮色暝暝,恐见汝之遥遥无期矣。“天高”句悬想揣度,言别后郑炼对自己的思念:料想你到襄阳之后,也会在春天的傍晚翘首云天,只觉天高地迥,再也见不到我的多病之身。如此前实后虚地并置两个“时空句”,离别的万千思绪尽在其中,含蓄至极。因是离乱时期的别离,“地阔”“天高”各置于句首而言之,则又有一别如雨、前途难料、生死未卜的伤感。依依不舍、忧心忡忡见于言外。这两句的组句特点及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与上述之“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”基本相同。
再看尾联“为于耆旧内,试觅姓庞人”,诗人把时间推向未来,从而寄语友人。这联的情感比较复杂、纠结。寻访隐逸高士不过是盛唐诗人的时尚,诗人也的确仰慕庞德公能“处士节独苦”;但山林之思并不一定就是杜甫的真实意愿。这里,仍似有志莫能申的牢骚——“未有涓埃答圣朝”(《野望》)。其实,诗人报效朝廷的理想仍未泯灭。“此生那老蜀?不死会归秦!”这是他在《奉送严公入朝十韵》中说的。他对严武说:“我这一辈子哪能终老蜀地?如果寿长的话,我定要重回长安为国效劳!”这才是真正的杜甫,其牢骚处亦正是忠君爱国处。
参考资料:
1、谈胜轶.心已神驰到彼,诗从对面飞来[J].读写月报(高中版),2020(10):14-17.
此诗当写于唐代宗宝应元年(762年)春,诗人已居成都草堂,生活刚刚有所稳定,但整个社会局势仍危机四伏、暗流涌动。该年,郑炼自剑南西川节度使从事罢归故里襄阳,他与杜甫同籍,杜甫作此诗送别。
参考资料:
1、叶渠梁选编,杜甫诗集典故探义 上,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,2018.10,第368页
2、谈胜轶.心已神驰到彼,诗从对面飞来[J].读写月报(高中版),2020(10):14-17.